前列腺癌发病存在种族区别
2012-10-22
本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肖鑫 赵越)由我国973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教授领衔的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的中国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筛查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中国人群特异的易感基因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揭示了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学基础,被称为我国前列腺癌研究的历史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 Genet)上。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最常见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居男性肿瘤首位。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该病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前列腺癌有个显著的特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但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不清楚。孙颖浩教授率领课题组在“973”项目的支持下,联合复旦大学、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等国内外40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收集了4484名前列腺癌患者和8934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进行检测。通过研究,除证实了在其他祖先群体中报道的几个关联,还发现了前列腺癌的2个新风险相关位点,并明确其染色体定位。LILRA3基因是一种调控炎症反应,并与T细胞中LILRA3的mRNA表达具有显著相关的基因。
由于前列腺癌发病机制存在十分明显的人种差异,中国人群的前列腺癌诊断与治疗不能完全照国外的做法,但是去年中华医学会新出台有关前列腺癌诊疗指南中,参考依据有近90%来源于国外,而只有约10%来自于国内。研究中国人群特异性的、个体化的、适合国情的前列腺癌诊疗方案,已是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目前,基于中国人群特异的易感基因位点的前列腺癌风险预测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但是这些基因芯片的预测效果还未在中国人群得到验证。孙颖浩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患者“量身定制”预测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打下基础;将提高对高危人群的准确预测,也将极大提高前列腺癌的早诊率。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生的遗传学机制,探索前列腺癌风险预测标志物,并为未来前列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孙颖浩表示,若进一步研究这两个易感基因位点的作用方式,则可对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干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用药,起到早期预防的作用。